药物是特殊商品,必须执行规定要求。药品包装上注明的要求,是经过验证的保证药品质量的重要措施,任何人不能随意更改。药物的化学结构会随温度发生变化。 白蛋白,不能冷冻保存 白蛋白是临床上的常用药,而常有人把白蛋白视为“补益品”,给家里老人每年用一次,或给肿瘤患者或手术患者使用。有人买多了,一次用不完,放在冰箱里冻起来,拿到医院输注遭到拒绝。 白蛋白的保存温度,因生产工艺不同,会有所区别: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白蛋白,要求2℃~8℃保存;其他企业生产的,有要求30℃以下常温保存的。冷冻保存会导致白蛋白的化学结构改变,此时,不管有多昂贵,都不能再用。 生物制剂对保存温度要求严格 糖尿病患者常使用的胰岛素也是如此:尚未使用的药品应冷藏于2℃~8℃的冰箱中(不要太接近冷冻室),不可冰冻,避光保存,避免过热和阳光照射。开始使用后,可在室温下(不超过30℃)存放6周。不可冰冻等说法应该理解为“严禁冰冻”。 一般来说,生物制品、血液制品、酶制剂、抗生素、伤寒疫苗、麻疹疫苗、狂犬疫苗,破伤风抗毒索、干扰索、胰岛索、酶制剂等注射剂,对于保存温度都有严格要求,多为2℃~8℃,以避免温度过高致失效变质。有的药品会注明20℃或30℃以下保存的,都必须遵守。一些栓剂在气温过高时会变形,影响使用。 影响药物稳定的因素有光线、温度、空气、金属离子和湿度等,温度对药物的各种化学变化(如水解、氧化等)均有影响。因为温度每升高10℃,化学反应速度会加快2倍~4倍。药品保存温度高,会使药品的杂质增多,增加毒副作用,疗效降低。 没有外包装的药品,无法长期保存 湿度也影响药物稳定性与有效性,导致变质。药品如果没有外包装,原来包装的完整性破坏后,密封瓶开启后,都不宜长期保存,原来的有效期也就不再有效了。通常药片或胶囊的外形发生异常,就不可再服用了。切记:药品的外包装不能随意破坏;除了存放温度的规定外,几乎所有药品都要求避光、密封、干燥处保存。 总之,药物存放不当,会失效或产生有毒有害物质。低温、避光、密封、干燥处存放是基本规则,长期备用药品的人要高度重视。另外,药品运输要执行严格有“冷链物流”系统软硬件管理的专业规程,药品“瞬间”流程会对药品质量的产生重要影响。 本文作者系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方忠宏 摘自康复杂志微信公众号 ? ? |